上海市教委公布了“首批上海市儿童友好学校试点校”的名单,共有61所学校入选。其中,静安区共3所学校入选,宝山路街道辖区内的上海市第六十中学榜上有名。
首批上海市儿童友好学校试点校名单(静安区)
作为一所历史底蕴深厚的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上海市第六十中学以“成才教育”为办学思想,将“让每一个人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作为办学新追求,全方位践行儿童友好理念,为学生成长成才打造优质的教育环境。学校推进“全景式课程”建设,高质量实施国家课程,聚焦儿童智趣,结合儿童需求,直面儿童成长,打造并实施以“学生面向未来社会的胜任力培养”为主题的核心特色课程与项目。
传承红色基因
点亮理想之光
“移动红色书院”是在学校原有的中国系列课程《红色堡垒》基础上的升级迭代,以思政课为主要载体,融通其他课程,形成以书院制学习方式为特色,以理想信念教育为主要学习内容的德育品牌,引导学生在“读”“行”“研”“做”中传承红色基因,为学生搭建展现红色学习成果的舞台。
学校成立以党总支为核心的“移动红色书院”领导小组,推进“移动红色书院”建设,邀请高校与社科院所参与学校思政课建设与实施。学校成立红色经典阅读社团,定期由党员教师与思政课教师进行导读、导学,为学生成长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书院的红色资源就在身边,校园内有“上海大学遗址墙”“青云广场遗址纪念牌”,还有学生依据校史创作的作品“红色连环画墙”,这些都是每一位六十学子在校园内可寻找、可触摸的红色历史。
此外,学校师生共同参演校史剧《从肇和到六十》,编创舞剧《红色书院别样红》。中共一大纪念馆携馆藏珍贵文物《俞秀松烈士给亲友的信》走进学校,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在校园开设“永远的旗帜——《中国共产党党章》学习流动教室”。
高三(6)班学生王辰宇对“移动红色书院”的课程感受颇深,他说:“在红色经典阅读社团,我领略了毛泽东诗词和英烈家书的魅力,感受到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伟大精神。在静安红色研学之旅中,我了解到学校所在区域的深厚红色底蕴,还以陈云同志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课题研究。通过参与这些活动,我的思想觉悟得到了很大提升,也有了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
打破学科壁垒
培育创新人才
除了红色教育,上海市第六十中学在跨学科创新教育方面也成绩斐然。学校推出的跨学科PhD课程——“肇和博士培养计划”,依托创新空间与课程,融合跨学科学习方式,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全面人格、科创能力、人文底蕴和国际视野。
学校举办“创新实践挑战周”,开设“肇和讲堂”,举行“六十科创营”活动,在学生心里种下科研梦想的种子。其中,“肇和讲堂”联动高校,赋能学生未来,共育英才。学校和上海大学以科创为纽带,尝试高中学校与高校研究院在科技创新教育领域合作,共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高二(1)班学生徐裕参与了跨学科PhD课程,他说:“参加这个课程最大的感受就是创新和挑战。在环境分析与资源利用实验室,赵屹老师带领我们利用日常丢弃的瓜果皮制作活性炭,解决湿垃圾处理问题。在跨学科PhD高阶课程的校外实践活动中,我了解到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的相关知识,拓宽了视野。这门课程对我的知识储备、能力培养等方面都有很大帮助。”
推行生涯导师制
助力学生成长
高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的教育需求,学校推行了生涯导师制。学校生涯指导中心通过前期调查研究,了解学生的成长需要,并根据学生需求进行导师匹配。
为了更好地实现导师匹配,学校在生涯导师结对工作中尝试学生选课式、学校统筹式、教学载体式,每位导师指导若干名学生。导师的工作内容包括全面了解受导学生情况,关心学生的学业进步及个性特长发展,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并及时给予支持。
在推行生涯导师制的过程中,学校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导师与学生初次见面时缺乏沟通话题。为此,学校生涯指导中心开展了“寻找生涯导师——生涯导师见面会”主题活动,以Bingo游戏的形式帮助师生破冰。同时,为了让导师和学生能够形成良师益友的关系,学校从制度上规定每月生涯导师和学生有一次谈心谈话,并为导师提供具体的谈话主题参考,提升沟通效果。
教育能够触碰未来,因为儿童就是未来。谈及入选“儿童友好学校”试点校后的规划,学校表示,这既是荣誉,也是责任。未来,学校将从软硬件着手,进一步深化“儿童友好学校”建设,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同时,学校也希望通过自身的实践,为其他学校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共同推动儿童友好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