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健康问题一直是家长们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儿童抽动症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引起了广泛关注。儿童抽动症,又称为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反复的、快速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肌肉运动性抽动和(或)发声性抽动。如果抽动症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干预,将会给孩子带来诸多严重影响。
抽动症患儿常常会出现无法控制的运动抽动或发声抽动,这使得他们难以集中注意力。课堂上,频繁的眨眼、耸肩、摇头等动作,以及突然发出的清嗓子声、吼叫声等,不仅会分散患儿自身的注意力,还会干扰课堂秩序,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据相关研究表明,约 70% 的抽动症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成绩明显低于同龄人。由于无法专注于学习内容,他们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能力大打折扣,作业完成质量差,考试成绩不理想。长此以往,孩子会逐渐对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产生厌学情绪,严重影响学业发展。例如,小明原本是个成绩优异的学生,但自从患上抽动症后,上课频繁出现抽动症状,无法集中精力听讲,成绩一落千丈,从班级前几名掉到了倒数。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社交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抽动症患儿由于身体出现异常的抽动和发声,往往会成为他人异样眼光的焦点,容易受到同龄人的误解、嘲笑和排斥。这种经历会让孩子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他们害怕在他人面前表现自己,不敢主动参与集体活动,逐渐变得孤僻、内向。据调查显示,约 80% 的抽动症患儿存在社交障碍,难以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在学校里,他们可能会因为害怕被嘲笑而选择独自玩耍,不愿意与同学交流互动。长期处于这种社交孤立的状态下,孩子的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得不到锻炼和发展,会对其今后的社会适应能力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比如,小红因为抽动症经常被同学嘲笑,从此变得沉默寡言,不敢和同学们一起玩耍,原本开朗的性格也变得十分内向。
抽动症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容小觑。长期受到疾病的困扰以及外界的歧视和压力,孩子的内心会承受巨大的痛苦,极易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他们可能会出现自卑、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严重的甚至会发展为心理疾病。有研究指出,约 40% 的抽动症患儿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例如,有的孩子会因为自己的抽动症状而感到极度自卑,对自己的外貌和行为过度敏感,缺乏自信;有的孩子则会因为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出现睡眠障碍、食欲不振等情况。这些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和治疗,将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
抽动症的症状,如频繁的肢体扭动、腹部抽动等,长时间持续会导致局部肌肉疲惫、僵硬,影响孩子的身体正常发育。一些严重的抽动症患儿,可能会出现生长发育缓慢的情况,身高、体重等指标明显低于同龄人。而且,由于抽动症状不受控制,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发生意外,如摔倒、碰撞等,进一步对身体造成伤害。比如,有些孩子在抽动发作时,无法控制身体平衡,容易在行走或奔跑时摔倒,导致擦伤、骨折等。
抽动症发病年龄多在 5 - 7 岁,这个阶段正是孩子性格塑造的关键时期。如果抽动症得不到及时干预,孩子长期受到疾病的折磨以及外界的负面评价,可能会形成偏执、暴躁、孤僻等不良性格。他们可能会对周围的人和事产生敌意,情绪容易失控,难以与他人友好相处。例如,有的孩子因为经常被同学嘲笑抽动症状,变得脾气暴躁,稍有不顺心就会大发雷霆,对同学和家人态度恶劣。这种不良性格一旦形成,将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负面影响,影响他们未来的人际关系、职业发展等。
抽动症若不及时干预,对孩子的学习、社交、心理、身体发育以及性格塑造等方面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家长们一旦发现孩子有抽动症的症状,如频繁眨眼、伸舌头、噘嘴、吸鼻子、摇头、耸肩、清嗓子等,应及时带孩子到专业医院进行评估诊断,并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早期干预治疗,能够有效缓解孩子的症状,降低疾病对孩子成长的不良影响,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