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心理这么脆弱呢?小小年纪就做出一些极端行为,甚至有些孩子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对于这个现象,浙江金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俞校长提出这样的观点:现在的孩子心理脆弱,是因为 “儿童世界” 正在消失......
"儿童世界"说白了,就是小孩用他们的脑洞、纯真和好奇心,给自己造的一个“快乐星球” .
——在孩子那儿:
玩具会说话——毛绒熊晚上偷偷开派对;水坑是宝藏——跳泥巴比写作业重要一万倍;“为什么”永远问不完——云彩为啥不掉下来?蚂蚁上班迟到吗?开心就嘎嘎笑——难过就哇哇哭,情绪来得快像闪电;规则很简单——谁抢我积木=坏蛋,分享糖果=好朋友。大人觉得幼稚的事,却是小孩的“正经事”。(就像你小时候坚信床底下有怪兽,现在想想好笑,但那时候可认真了!)
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我对俞校长的观点是很认同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的孩子似乎越来越 “早熟” 了。小小的年纪,却有着不符合年龄的稳重和懂事,眼神里少了孩子特有的那种灵动与纯真。
仔细想想,属于孩子们的那个充满欢笑、无忧无虑的 “儿童世界”,好像正在慢慢消失。
就拿我邻居家的孩子浩浩来说吧。浩浩今年刚上小学三年级,按道理正是在外面疯玩,和小伙伴们尽情撒欢的年纪。可他的日常却被安排得满满当当:周一到周五,每天放学后要去上各种辅导班,数学、英语、语文,一个都不能少;周末也没有空闲,上午学钢琴、书法,下午上围棋课和绘画。
有一次,我在小区门口里碰到浩浩,他手里拿着书本,正急匆匆地赶去上课,小小的身影看起来特别疲惫。我问他:“浩浩,怎么都没见你和小伙伴们玩呀?” 他无奈地叹了口气说:“阿姨,我没时间,还有好多课要上,作业也很多。” 看着他那与年龄不符的无奈神情,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这不禁让我思考,究竟是什么导致了 “儿童世界” 的逐渐消失呢?小书虫妈妈认为主要有这些因素引起的。
首先,当今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是一个重要因素。
现在的父母们都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幼儿开始就卷起来。各种兴趣班、辅导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孩子们被早早地卷入这场竞争的洪流中。同时,很多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发展。
孩子没有时间去探索大自然,没有时间和小伙伴们一起玩游戏,只能在书本和课堂之间疲于奔命。就如浩浩一样,每天忙得喘气的时间都没有,不敢反抗,只能听从父母的安排。
其次,家庭结构的变化也对 “儿童世界” 产生了影响。
现在多是独生子女家庭,孩子缺少兄弟姐妹的陪伴。再加上独门独户的居住方式,邻里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少,孩子们很难像过去那样,在大院里、里弄中形成一个属于自己的小世界。
而且,现在孩子上学、放学基本都是家长接送。上学、放学结伴同行形成的儿童世界也被分解了。对比我们以前,都是三五个一群,结伴一起上学,放学,组成了自己的“儿童世界”。回想起来,那时候,我们的童年是多么的无忧无虑。
“儿童世界” 的消失,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诸多不利影响。就像著名的儿科医生、心理学教授多尔多认为的那样,人会出生两次。第一次是哺乳动物性质的出生,第二次出生则是当孩子可以拥有自己的时间概念,对时间有掌控权的时候。
而现在的孩子,根本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一直只能认同成人的时间概念,这会导致他们身心无法一致和协调。
近年来,儿童心理疾病越来越多,这与 “儿童世界” 的缺失有着很大关系。
很多孩子在高压的学习环境下,变得焦虑、抑郁。还有一些在知名大学里,学生心理疾病占比逐年递增,约 40% 左右。
研究发现,他们很多都是失去童年的人,被父母控制成为学习机器,从来没有自己的时间。
当他们达成大人的目标,失去大人控制后,反而没了生命前进的动力,不知道为何而活,找不到生命的意义,患上了所谓的 “空心病”。
我们要怎么做,才能让孩子们重新找回属于他们的 “儿童世界”?作为父母,首先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要把过多的压力施加在孩子身上。
我们要明白,孩子的成长不仅仅是学习成绩,还有身心健康、社交能力、兴趣爱好等多个方面。
我们要给孩子留出自由玩耍的时间,让他们在玩耍中学会探索、学会合作、学会解决问题。
就像我的闺蜜悦悦,她意识到女儿每天被各种课程填满,失去了童年的快乐。于是,她果断减少了女儿的辅导班数量,每周都会抽出一定的时间,带女儿去公园玩耍,或者邀请女儿的小伙伴来家里做客。慢慢地,女儿变得开朗起来,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
学校和社会也应该为孩子们创造更多的机会。
学校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鼓励孩子们积极参与。社区也可以举办一些适合孩子的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一个交流和玩耍的平台。
孩子们的 “儿童世界” 不应该就这样消失。他们本应拥有一个充满欢笑、无忧无虑的童年,在自由的天地里尽情成长。
让我们一起努力,还给孩子们一个属于他们的世界,让他们的童年重新焕发出应有的光彩。因为,童年的快乐,是孩子们一生的宝贵财富,足以帮助他们跨越人生中的种种困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