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儿童亲子

孩子什么都不跟你说?你说什么孩子也听不进去?背后的原因也太扎心了

许多家长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困惑:为什么孩子不愿意和父母沟通?

相声演员于谦就曾流露过对此的担心:“最怕儿子什么都不说,因为你不了解他,就走不进他的世界。”

这个现象后果可怕吗?孩子都已读不回了还不严重。

这个现象觉得奇怪吗?换位想想貌似又在情理之中。

孩子不愿意和自己沟通,自己又有多愿意跟自己父母沟通?

其实问题并没出在孩子身上,错误的惯性总是一脉相承。

有些亲子沟通时的坏习惯,我们假装看不到也不想懂。

恶语伤人寒六月,良言一句暖三冬。

出门在外跟别人交谈,我们总是会加小心,遣词用句更加慎重。

回到家面对孩子,却忘记了孩子更加脆弱容易受伤的天性。

任凭不加思考的话脱口而出,那还指望孩子全都能听到心里去,是不是有点太掩耳盗铃?

当孩子关闭了听你说话的那扇门,你又怎么指望能听到看到ta的心声?

如果有话想和孩子说,先别急着表达,不妨试试下面几个建议,换一种话风。

相信沟通的氛围会更加放松,和孩子的关系能被治愈,和孩子的连结能重新打通。

01

多说点儿认可,少说点儿否定

有没有发现,明明是本质上是一种东西,我们也可以有不同的观点。

我们既可以说ta积极向上、阳光开朗,也可以说ta没心没肺、盲目乐观;

我们既可以说ta坚韧不拔、不屈不挠,也可以说ta执拗倔强、钻牛角尖;

我们既可以说ta活泼好动,热爱冒险,也可以说ta调皮捣蛋、躁动不安;

我们既可以说ta文静内敛,也可以说ta沉默寡言;

我们既可以说ta莽撞冒失,也可以说ta勇敢果断;

我们既可以说ta胸有成竹,也可以说ta骄傲自满;

我们既可以说ta强词夺理,也可以说ta能言善辩……

既然说法都能天壤之别,对孩子的影响肯定是截然相反。

本来嘛,哪有什么绝对的缺点,每个性格都是一体两面,好坏只取决于我们从哪面去看。

心理学上有个“罗森塔尔效应”,简单说就是“说你行,你就行”。

如果父母认为这个品质好,那孩子就会相信自己是优秀的,也会更自信、阳光,更愿意变好。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经说过:“人性最深刻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

如果我们执意去聚焦、去放大不好的影响,那孩子多半也会自我否定,甚至自暴自弃,变得不那么好。

《中毒的父母》一书中曾说:“没有一个孩子愿意承认自己比别人差,他们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他们对自己的认识也往往来源于成人的评价。”

社会化水平有限的孩子,来自父母的评价,就是ta们认识自我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窗口。

每一个孩子,都是站在父母的舌尖上舞蹈。

教育路上,家长们有一个误区:否认孩子多了,孩子的承受能力就更强了,就好像全点了防御力。

然而我们希望的,绝对不是孩子长大后,只能做个原地防守的炮塔,而是当个海拉鲁大陆自由探索冒险的林克吧,所以只有防御力高不够用呀。

而且在父母否定性的语言中,孩子并不会得到激励,只会感受到埋怨和嘲讽。

若父母总对孩子说,“你真笨,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那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是一个笨蛋。

若父母总对孩子说,“你真粗心,总是丢三落四”那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就是粗心大意的孩子,更容易在生活中忘东忘西。

若父母总是对孩子说,“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就不知道让父母省点心”,那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很糟糕。

每个大人,曾经都是孩子啊。

回想我们一路走来这半生,面对的若是否定、讽刺和批评,问题怕是很难去改正吧。

反而会容易激起心底的逆反直接摆烂,干脆破罐子破摔。

更严重的是,父母的消极语言,还会影响孩子的大脑发育。

哈佛大学医学院马丁泰彻博士发现,消极的语言最容易影响孩子大脑中的胼胝体、海马体和前额叶。

长期遭受语言攻击的孩子,他们的胼胝体和海马体的体积都会缩小,同时记忆力和反应速度都会下降,导致智商直接受到影响。

此外好多时候,父母并没有想要贬低孩子,但无形中也给孩子下了定义。

比如在父母口中最常出现的“别人家的孩子”,别的孩子暑假背了多少古诗,练了多少字帖,看了多少本书......

可父母越爱比较,孩子只会越差劲,因为他的自信,早在一次次的比较中被消耗光了。

所以啊,请尽量多去发现,孩子缺点背后的隐藏的另一面。

请尽量多去肯定和认可,看见孩子的进步和改变。

02

多谈点儿感情,少讲点儿道理

孩提时候,很多人都经历过和父母的“话不投机半句多”,有过“再也不跟你说我的事了”下决心的时刻。

然而当我们终于长大成人为人父母,却被回旋镖击中,变成了小时候最讨厌的模样。

“跟妈妈分享一包好吃的薯片,她却教育我说这是垃圾食品,不要多吃。”

“参加运动会接力赛没有取得好名次,难过地告诉家长时,他们冷嘲热讽,怪我平时不好好锻炼身体。”

“上初中的时候钱丢了,啃了一个星期方便面,回家告诉妈妈,她说怎么别人没丢就你丢了,是不是自己花了不承认?”

这就是典型的中国式的亲子沟通,缺失共情和接纳,漠视孩子的感受,只想证明自己的权威,证明自己说的都对,你不听我的话没有好果子吃。

电影《小孩不笨2》中有一句独白:

“大人经常以为,跟我们说很多话,就是沟通了,其实他们都是跟自己讲,自己爽。”

一项针对20870名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仅有26.73%的孩子,有了心里话,最想告诉的是父母,而且这一比例,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无关回应”,当人得到的回应与期待不符时,就会失去交流的兴趣。

很少有孩子跟父母倾诉,是想听一些冷冰冰的大道理、喋喋不休的说教批评,而是希望获得情感上的共鸣和理解。

当ta说一件开心的事时,是想要和父母一起分享喜悦;当ta倾诉自己的沮丧和挫败时,是希望从父母这获取安慰,或是简单的一个拥抱。

这些时刻,会让孩子感到被爱、被接纳,内心生出无穷的力量。

亲子沟通做不好的父母,把话痨都养成了“哑巴”,那么亲子关系势必要受影响。

而若是不能跟孩子保持正常的关系,那其实也就失去了对孩子的影响力。

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基础,没有亲子关系这个“一”,那一切教育手段都将归零。

孙俪曾分享过自己作为“过来人”的育儿经验:

“当孩子有不满,愤怒,悲痛的情绪发生,他需要的只是你的一个拥抱,不要说教,站在他的角度理解他,支持他,鼓励他。

那些大道理等他们情绪好的时候再去说吧......”

道理再好,也只是冷冰冰的语言,也要分场合去说。

人教人,教不会;事教人,一次就会。有些时候并不需要家长多嘴点明,孩子其实已经有了自己刻骨铭心的体会。

而情感上的互动与理解,才能通向孩子的内心,增强孩子对家长的信任,让ta愿意敞开心扉。

03

多说说自己,少说说对方

心理学上证明,语言重复的频率和说服的效果之间是呈“倒U曲线”,这种现象被解释为“超限效应”,意思是说得越多,说服力会大打折扣。

我们很容易能观察到,喜欢唠叨的家长说的话,孩子更容易不当回事,反而是平时话比较少的家长,却能让孩子老老实实听话。

其实这就是一种“超限效应”,因为父母的唠叨,在降低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在消耗孩子的耐心。

同样的话,翻来覆去来回说,起不到教育的效果的同时,也容易让孩子产生抵触心理。

家长越唠叨,孩子就越逆反,就算孩子明知道你说的是对的,他也会为了对抗你做出另一个选择。

李玫瑾教授说:六岁以前,父母的话是黄金,十二岁之后,父母的话就是垃圾,孩子听不进去,因为他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父母说的那些他都懂。

所以,在教育孩子时,点到即止,千万不要没完没了地唠叨。

而且,我们的唠叨,往往在不经意间,使用了太多的“你”:“你怎么这么不自觉?老师上课讲了什么?你懂了吗?笔记做了吗?作业会做吗?天天被老师说,你还敢摸鱼......”

《非暴力沟通》作者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曾说:评价、指责和命令都属于暴力沟通的方式,会让孩子遭受到无形的“精神暴力”。

非暴力沟通的核心是通过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这四个要素,来表达自己并理解他人。沟通中只有请求部分涉及到了“你”,另外三个要素都是对“我”的表达。

1. 观察——我看到…

比如孩子玩手机,有时候我们一生气,就会说“你总是在玩手机”、“你每次都不做作业就玩手机”。

“总是”“每次”这样的词,我们想强调的是程度高,然而却过于主观和绝对化,让事情扩大化,孩子一听就会激起不满,去绞尽脑汁和你理论。

毕竟逻辑上全程命题的否定是特称命题,证明不是“总是”,只需要“至少一次”。

我们其实可以改用记叙的方式表达我们的观察,而不是用议论的形式去发表观点。

比如可以这样说:“我看到你放学到家,已经拿手机看了好几集动画片了。”

尽量去客观、不加评论去描述我们看到的事实,那孩子就会更容易接受和认可。

2. 感受——我感觉…

如果看到孩子用手机看了好几集动画片,你的感受是什么?

害怕、担心、生气还是心烦呢?

可以让孩子了解到你的真实感受:“我觉得有些担心,长时间看手机眼睛可能会近视,而且害怕你的作业又要写到很晚才能睡觉。”

比起劈头盖脸地指责孩子懒、不自觉、不听话,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不容易激起孩子的抵抗,还容易引发ta对自己的行为和该承担的责任的思考,激发起孩子的自觉性以及责任心。

3. 需要——我需要…

接下来,表达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你的需求是什么?

可以告诉孩子:“我需要让自己安心,如果孩子近视,晚睡影响身体健康,这些都会让我不安。”

真诚地表达你有情绪的原因,并且表达你的需求。

让孩子能通过你的话语,真正看到“你为他好”的那颗心,而不是大吼大叫说“我是为你好”。这样,孩子会更容易接受,也乐意做出改变。

4. 请求——我希望你……,可以吗?

最后,发出具体的、可操作的请求,而不是模糊的要求或者命令:“我希望你以后先完成作业再看动画片,每次最多看30分钟,看完要看看窗外放松一下眼睛,这样可以吗”。

有了上边三个步骤的铺垫,孩子已经能理性、客观地看待自己的行为,并且愿意把你的话听进心里。

那对于父母最后提出的合理请求,孩子一般也就会接受,而且会做得更好。

因为这个选择,不是父母逼他做的,而是父母发出邀请,经过他自己思考作出的承诺。

教育从来就不是要求,而是影响。

如果你发现教育孩子很难很累,孩子也没有变成自己期待的样子,不妨把焦点收回自己身上。

若是父母能看到孩子的感受,无条件地接纳,诚恳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多说认可,不再指责。

那孩子的心门就会向父母敞开,亲子的距离也不再遥遥相隔。

父母给孩子最好的托举,莫过于家庭有爱;

被爱包围着的孩子,才更有底气面对未来人生路上的坎坷与挫折!

标签: 父母 亲子 沟通 海马体 胼胝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