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鹿见书文,今天分享的内容是“《人民日报【夜读】不在小事上“消耗”孩子,是为人父母的智慧》”的相关内容以及自己的读后感悟。
教育之道:在包容与引导中守护成长的力量
夜深人静时读罢《不在小事上“消耗”孩子,是为人父母的智慧》,心间涌上一股温热的触动。这篇文章如一面明镜,照见亲子教育中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更让我深刻意识到:真正的家庭教育,是父母用智慧与爱为孩子搭建一方成长的晴空,让他们在包容中学会勇敢,在引导中收获力量。
一、语言是有重量的:给孩子贴“阳光标签”
文章中提到的“负面标签”现象,像一把细腻的手术刀,剖开了许多家庭的教育盲区。现实中,父母不经意间的一句“你怎么总是粗心”,可能会让孩子将“粗心”二字刻进自我认知;一声“胆子这么小”,或许会让孩子从此对尝试新事物望而却步。这些看似轻描淡写的否定,如同沉重的铅块,压在孩子尚未坚固的心灵之上。
想起同事曾分享的故事:她的女儿初学钢琴时总弹错音,起初她忍不住抱怨“怎么记不住谱”,孩子练琴时愈发紧张。后来她试着说:“这段旋律你昨天还磕磕绊绊,今天居然流畅了不少,要是再注意看节奏符号就更完美了。”孩子的眼睛亮了起来,主动提出多练一遍。这个转变让我明白,父母的语言是孩子认识世界的滤镜——当我们用“进步”“努力”“认真”等积极标签替代否定,孩子眼中的自己也会闪耀着光芒。那些被肯定浸润的时光,终将化作孩子面对世界的底气。
二、问题是成长的契机:和孩子一起“打败问题”
孩子打翻牛奶时,是暴跳如雷还是递上抹布?房间乱作一团时,是指责懒惰还是示范收纳方法?文章中“站在孩子一边打败问题”的观点,道破了教育的本质:教育不是居高临下的审判,而是并肩作战的陪伴。
邻居家的场景常让我心生触动:父亲陪孩子拼错积木时,不会说“你怎么这么笨”,而是指着散落的零件说:“我们看看说明书,这块是不是应该放在这里?”孩子学骑自行车摔倒,母亲没有急忙搀扶,而是蹲下身说:“你刚刚已经能踩两圈了,这次注意保持平衡,爸爸在后面保护你。”这些细节里藏着教育的大智慧——父母用行动告诉孩子:犯错不可怕,重要的是学会解决问题。当孩子从“被指责者”转变为“解决者”,他们收获的不仅是具体的方法,更是面对困难时的从容与自信。这种赋能式的教育,如同在孩子心中种下一颗种子,终将长成面对风雨的坚韧之树。
三、格局是成长的方向:让小事退场,让美好留驻
生活中,孩子弄脏衣服、弄乱玩具、写错作业……这些在成人眼中的“小事”,若被无限放大,就会变成消耗亲子关系的砂纸。文章提醒我们:教育需要远见——大是大非面前必须坚守原则,而在无关紧要的小事上,不妨学会“选择性失明”。
记得一位教育专家说过:“父母的眼睛盯着哪里,孩子就会朝哪里生长。”当我们纠结于孩子的字迹是否工整、书包是否整齐时,或许忽略了更重要的东西:他是否在阅读中感受到乐趣,是否在运动中学会坚持,是否在与人相处中懂得包容。就像文中所说,“孩子快乐,并且拥有感知幸福的能力,这才是最重要的”。父母的格局,在于能从繁琐的日常中抬起头,看见孩子成长的全景——不被小事牵着走,才能让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中舒展身心,积蓄向上的力量。
四、父母是最好的镜子:在从容中传递生命的温度
文章结尾那句“当孩子拥有以身作则、快乐从容的父母时,他们也会越来越优秀、越来越幸福”,如同一束光照亮教育的核心:教育从来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父母用自己的生命状态去影响孩子。当我们放下手机陪孩子读书,孩子便懂得专注的力量;当我们面对挫折时保持乐观,孩子便学会坚韧的品格;当我们在小事上学会包容,孩子便懂得世界的温柔。
为人父母,是一场与孩子共同成长的旅程。那些被我们妥善处理的“小事”,那些被我们用心守护的“不完美”,终将化作孩子生命中的养分,让他们在未来的路上,既能直面风雨,又能拥抱阳光。愿我们都能成为智慧的引路人,不在琐事中消耗孩子的热情,而在包容与引导中,为他们点亮成长的灯塔,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成为通向美好未来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