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朋友聊天,她说自己已经快小半年没和家里联系了,父母也没有给她打过电话。
朋友说,每次一想到回家,就有一种头皮发麻的感。对很多人来说,家是永远的避风港,可对她来说却是倍感压力。
听着朋友的吐槽,我发现:人到中年,身边那些人父母不亲的人,似乎都有这些共同点。
我30多岁了,已成家,已是妈妈!但是不知道为何对我妈亲近不起来……
从小到大,我听过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这么做都为了你,要不是为了你,我早和你爸离婚了!
哪怕是改变自己去和她亲近,内心也是抗拒的!但是我爱他们,爱我的爸爸妈妈。
也许,是从小他俩自顾自己的情感纠葛,争执吵架;
也许,是他们只顾自己的感受;
也许,是我妈从来都在我面前说我爸的不是,把自己的不如意,全归置到我身上;
也许,是自我懂事以来就知道父母靠不住,不论感情还是经济;
也许,是到现在为止,都不能从他们身上获得向上的能量,反而一直内耗,他们自己内耗还把我带上;
好多也许……
我现在不想我的孩子重复我的经历,不要要我身上复制他们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
爱不是单向的,我只给你我认为好的,不在意你想要什么。最后还逼近对方认可你的好意,所谓的“好意”还得是盖过一切的。
爱是双向的,是关注你需要什么,我能你给什么,然后动态调整。
父母给予许多他们认为的爱的帮助,又从来自负地忽视我的感受和需求。
我们之间从来无法平等正常的交流,这样的家庭给我的感受就是混乱、委屈和不安。
明明表面上挺和谐,也没有大的矛盾,实际上心离得很远,不愿亲近,一亲近就本能地想抗拒。
什么都得按照他们说的来,也不管你真正在想什么。
听他们的就有关爱,不听他们的就没有。随时给予、随时收回,爱都成了让孩子听话的武器。
每次满足不了他们的期望,就是上下级式的批评,感觉爱是有条件的,就是为了完成他们的意愿,渐渐地就觉得那不是爱了。
身边那些和父母不亲的人,都有个共性:很少得到来自原生家庭的支持和关爱。
曾看过这样一句话:孩子们的内心很柔弱,可以被扭曲成任何样子,而一旦扭曲变硬,就很难复原。
尤其是当了父母后,再读这句话时,内心总会紧紧的。
我有个朋友橙橙,她也是那种和父母不亲的人,在她小时候父母因为生活被迫外出工作,所以不能常常在身边。
但是从橙橙记事起,每一次问父母要生活费都是痛苦的。父母只知道算橙橙吃饭坐车的钱,买衣服、笔、本子这些好像都不用花钱一样。
橙橙说:生病了要去看医生,还说我骗他们钱,小时候的我不知道流了多少心酸的眼泪。好在爷爷奶奶的爱一直给得足足的,会给我钱让我买水果、牛奶。
橙橙觉得:如果没有能力养不了孩子,如果给不了爱孩子,那么请那些男男女女不要因为一时冲动而生下他们。因为人间很苦,没有爱会更苦,还不如不来到这个世界。
父母和孩子亲不亲,都源于亲子关系的良性互动,还有彼此间的尊重。
孩子跟父母不亲都有是原因的,从小到大,在孩子最需要父母的时候,没有得到过父母的关爱和陪伴,得到的只有责骂和贬低。
常言道:脚上的泡自己走的,怪不得别人。
孩子不会因为“长大”就跟父母变得不亲了。
好的亲子关系,是需要在孩子小时候起,不断维护和积累得来的。
小时候总是被父母教育,养大你多辛苦,多不容易。以至于长大后自己工作了,都舍不得买一碗面、买一点好衣服。
每当花钱,总是在内心责备自己,爸妈为了这点钱要辛苦工作一天呢!爸妈还买不起、舍不得呢?
真的生活得很沉重!
现在有了孩子后,我总是对自己说:别忘了付出的一切都是自愿的,量力而行,自己要能承担得起,也不要有怨气!
我总是对孩子说:你让我重新成长了一次!
孩子在学校学到了感恩这一课,回家跟我说不知道长大了怎么报答我。
我说:你先把自己过好,爱自己才能周围人爱这个世界!(这些都是我们以前教育没有的)
孩子买到好吃的,想起来分享给我,看到美景发个照片给我,这都是爱,不必刻意做什么!
我也相信我需要帮助时,她也会尽所能,这就足够了!
爱是相互欣赏,是自然而然地相互流淌,不是束缚,不是让人喘不过气的任务!那是交易,不是爱。
和孩子相处,无外乎8个字:用心交流,用爱陪伴。
我就算当了妈,知道养孩子辛苦,但父母所付出的再多,也不能作为强行让孩子内疚和回报的理由。
想让孩子知道感恩,就要先了解孩子的想法。
家长不是要推着孩子成长,是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协助他长得更好。
不幸的童年,一辈子都治愈不了的!所以我现在,把我所有的爱都给我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