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大阪世博会开幕仅两天,便因厕所问题频频登上热搜。用日本网友的话说,这次的厕所设计的像迷宫一样。
而结果证明也的确是这样。
有人方便完找不到出口,在厕所里团团转。有人方便完怎么也打不开厕所门,最后直接破门而出。还有人正方便着,被人打开了门,当场社死…
当然,这些都算幸运的,因为他们至少方便完了。
因为设计不合理,这次的万博会现场有接近一半的厕所出现故障,导致厕所门前大排长龙,甚至有人在排队的过程中直接尿了裤子…
是不是感觉槽点多的让人无从下口?而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最后“火出圈”的竟然是儿童厕所。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
一位日本妈妈在社交媒体上晒出了大阪万博儿童专用厕所的照片,发文吐槽该厕所没有隔间,男孩女孩都能用。
因为不是独立的单间,孩子方便的过程中,甚至无法上锁,最后还特意来了一句“像中国的厕所”。也正是这句话,瞬间点燃舆论。
有不怀好意的日本网友趁机在评论区,贴上了一张不知从哪儿扒来的照片,将话题瞬间引向了对中国厕所文化的嘲讽。
不少日本网友借此贬低中国,称“中国人习惯无隔间如厕”。
世博会儿童厕所被设计成一排无遮挡的小马桶和小便器,该设计本意是“便于父母协助幼儿如厕”,类似设计在日本幼儿园中确有应用。
但世博会人流量复杂,这名家长担忧孩子的隐私和安全本是合情合理,但最后那句一句“像中国的厕所”,就有些失智了,直接将引发日本网友单方面对中国厕所的炮轰。
各种嘲讽言论,将中国厕所贴上了“无隐私、不文明”的标签。
然而事实上国内早已普及隔间厕所,一线城市公厕甚至配备智能系统。但再多的事实,也无法动摇部分不怀好意的网友心中,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
此次风波暴露了国际交流中的认知鸿沟。
正如有些中国学者所呼吁的那样:“文化对比应基于事实,而非借机宣泄偏见。”
公共设计需考虑多元文化背景,而舆论讨论更应避免以偏概全的“地图炮”。
话说回来,世博会厕所耗资1.5亿日元,却因“重形式轻功能”沦为笑柄,也是意料不到。
世博会的意义,本应是连接世界、启迪未来。若连最基本的如厕需求都无法妥善解决,又如何承载更高远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