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儿童亲子

“平民慈善家”李玉兰:捐助百余名失学儿童,自己的生活却很清贫

在安徽蚌埠,有这么一位名叫李玉兰的普通市民,她从1990年就开始捐资助人。

此后的几十年间只要她看到、听到的“希望工程”,或多或少她都会自掏腰包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

35年来,李玉兰到底资助了多少人,捐助了多少善款,她从未统计过。

李玉兰

纵使她的身后有十几口人的家庭需要承担,纵使她的家人对她无视自身经济状况,反而把助人奉献当成习惯颇有微辞。

李玉兰依然坚持:

“人来世上走一遭,不是为了带走什么,而是为了留下什么。”

1949年,新中国成立,李玉兰也在上海出生。

由于家里兄弟姐妹众多,所以日子也过得紧巴巴的。

从李玉兰有记忆以来,她就跟着姐姐在家帮助父母干零活贴补家用。

然而一家七张嘴,解决温饱依然成了最大的问题。

无奈之下,父母将最小的妹妹送给别人,最大的哥哥有了自主生活能力之后也外出打工谋生。

此时家里只剩下李玉兰与姐姐弟弟,还有父母。

就在全家人都在憧憬生活越来越好的时候,李玉兰的父母因当时的一些事情双双入狱。

这一年李玉兰刚好6岁,姐姐也才11岁,还有一个尚且年幼的弟弟。

姐弟三人一夜之间成了无亲无靠的孤儿,生存都成了问题。

为了充饥,姐姐领着李玉兰沿街乞讨要饭。

每次讨到饭,姐妹俩都会先让给弟弟吃饱了再自己吃。

可是乞讨要饭也是经常饥一顿饱一顿,李玉兰与姐姐还能忍一忍,可年幼的弟弟肚子一饿就哇哇大哭。

无可奈何,姐姐就想去饭店帮人洗碗做小工。

可是人家看她年纪小、胳膊细弱,不像是能干得了粗重活的人,就都不肯雇佣她。

“阿姨,我真的能干活的,我从小就帮家里干重活,给我个机会吧。”

可无论姐姐怎么哀求,都没人敢用她,灰心丧气的姐姐只能牵着弟弟妹妹回家。

邻居见这三个孩子可怜,便经常给他们送吃的和旧衣服。

“玉兰,来,我这里有点米,你拿过去让姐姐给你和弟弟煮饭吃。”

“我这里也有一些地瓜,给你拿几个,记得放好别让老鼠啃了哦。”

“谢谢叔叔,谢谢阿姨,够了,我这就拿给姐姐。”

玉兰朝邻居长辈鞠了个躬后就开心地抱着食物跑回家。

“唉,这姐弟仨也真是可怜,年纪这么小,父母和哥哥又不在身边。”

“是啊,他们的父母也不知道什么情况了,哥哥在外头也没人给他带个信儿,告诉他弟弟妹妹没人照顾。”

邻居们你一言我一语,聊了半天后共同认为,得把李玉兰三姐弟的情况向街道组织反映,希望有关部门能帮助他们。

不久之后,当地派出所与街道办来到李玉兰家中了解情况。

而灰头土脸的三姐弟,让一位姓王的民警大为心疼。

“小朋友,今天吃饭了吗?家里还有没有东西吃?”

王民警蹲下身子,亲切地问道。

警察叔叔的突然到访让李玉兰三人有点害怕,直到看到王民警态度和蔼,他们才敢抬起头来与他对视。

“还剩一点米,今天够吃。”

比起懵懂无知的弟弟妹妹,李玉兰的姐姐明显是如今这个家庭的“一家之主”。

听到这话后,王民警与街道办的工作人员赶紧将带来的食物与日常必需品拿给姐弟仨。

之后,王民警还成了李家的熟客。

为了帮姐弟三人摆脱困境,王民警不仅奔走于民政部门与居委会之间,还隔三岔五来看李家姐弟们。

“王叔叔,您来啦,快进来坐吧。”

每次看到王民警的到来,李玉兰三人都非常开心。

王叔叔会给他们买米,会帮他们领申请到的救济金,还会教他们为人处世的道理。

在王民警的灌输下,李玉兰不再顽皮。

她学会了帮姐姐分担家务、照顾弟弟,她发现帮助别人后很骄傲,也很开心。

有时候她会想:

“以后我也要成为那些帮助我的人一样,做个帮助别人的人,那样的话我肯定会很开心。”

李玉兰长大后,她的第一段婚姻并不顺利。

婚后她遭遇了丈夫的突然离世,为了养家糊口,她不得不到处打工。

在命运的辗转下,李玉兰来到蚌埠务工。

1983年,李玉兰与蚌埠华照饭店店主李华照重新组建了家庭,此时她的生活终于不用为了三餐而烦恼。

虽然摇身一变成了饭店老板娘,但节俭习惯的李玉兰依然缩衣节食。

平时一家人吃的都是饭店卖剩下来的饭菜,李玉兰也经常教导自己的孩子不能养成铺张浪费的习惯:

“你们要知道,在物质紧张的年代想要吃上一口饭都是奢望。”

“有得吃有得用,满足基本的衣食住行就可以了。”

如此要求自己与家人的李玉兰,却对饭店的员工非常宽容大方。

有时店里打烊还剩一些营养丰富的新鲜食材,李玉兰就会让家境比较贫寒的员工带回家去:

“拿回去给孩子吃,省啥都不能苦了孩子。”

1990年的一个夜晚,忙完一天工作的李玉兰与丈夫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回到家中。

洗漱收拾完后,一家人便坐在电视机前认真地看新闻节目。

此时累得半打瞌睡的李玉兰,在听到新闻里呼吁捐助的声音时,突然清醒过来。

“现在只要捐款300元,就能帮助一个孩子顺利读完小学。您的一份爱心,就是孩子的一丝希望。”

李玉兰透过新闻了解到,当时在我国偏远的山区,有许多孩子到了适龄年纪还未能上学读书,贫困的家庭环境让他们只顾得上填饱肚子。

这让她不禁想到自己童年的经历,也是因为贫困导致没学上没书读。

对此感同身受的李玉兰,开始萌发了帮助这些孩子的念头。

“儿子啊,这个要怎么捐助呢?汇款吗?”

李玉兰问起坐在一旁的儿子。

“妈,您是想要捐款吗?”

母亲都这么问了,肯定是动了捐款的心思,但李玉兰儿子还是忍不住问了一句。

“他们的情况跟妈妈小时候很像,妈妈就是吃了没上学读书的苦,所以见不得他们在二十年后的今天还经历失学的痛苦。”

那天夜里,李玉兰在床上辗转难眠,连丈夫也被她吵醒了。

在和妻子交谈后丈夫得知李玉兰内心想捐助,但又担心增加家庭经济负担,随后他说道:

“玉兰,您要捐助就去吧,做好事就不要犹豫了。”

“华照,300块钱对我们来说也是得挣很久的,我就怕你会觉得我意气用事。”

李玉兰对丈夫袒露心声。

“我知道你不是意气用事,这些年你多多少少都帮助过别人,只不过这次一次性捐的金额比较多而已,明天就去把款捐了吧,好了却你这桩心事。”

第二天,在儿子的陪同下,李玉兰来到邮局给希望工程办事机构汇去了600元人民币。

“同志,能不能在汇款单上留言呢,我想写这么几个字,多识一个字,多懂一分理。”

一个月后,李玉兰收到了中国少年发展基金会给她寄来的“希望工程”救助卡。

李玉兰在阅读来信内容后,得知自己资助的两个孩子身处内蒙古托克托县和合营村,也对他们的家庭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

从此之后,关注“希望工程”信息成了李玉兰新增的生活习惯。

无论是贫困儿童、孤寡老人,还是遭遇天灾人祸的家庭,李玉兰都会伸出援手。

1997年清明节,李玉兰携一家老小回山东老家为父母扫墓。

回到久违的家乡,李玉兰发现故乡依然贫困。

特别是村里的七位低保户,孤苦伶仃生活潦倒,揭不开锅是生活常态。

李玉兰二话不说,当即将身上的500元都给了这七位老人,并向他们承诺:

“以后我每个月都会给你们寄30块钱的生活费,你们要好好照顾自己的身体,有什么困难就跟我说。”

李玉兰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十年如一日地每月固定给老人们寄生活费。

金额也慢慢从30元增加到50元,再到100元。

自从资助了这几位老人之后,每年清明回家扫墓,李玉兰都会拎着大包小包,带着食品与生活必需品去探望老人。

2000年除夕,为了让老人们能感受春节的热闹,李玉兰买来了电视机。

此前从未看过春晚的老人们看得津津有味,开心不已。

2003年非典期间,受疫情影响,华照饭店的生意惨淡无比,基本上是入不敷出。

可是在这段经营困难的时期,李玉兰依旧想方设法找亲戚借钱,只为定期给村里的低保老人汇款。

“我借了钱还有能力赚钱还给他们,老人家没钱就没得吃饭了,这是不能等的。”

在后来,李玉兰在慈善捐款这条路上越走越远,捐助的对象遍布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

前文我们说过李玉兰一家人都非常节俭,夫妻二人靠着60多平的饭店养活一家人,有时他们自家人吃的还是客人吃剩的饭菜。

在节俭的生活中,李玉兰的丈夫也就是饭店老板,都被规定只能喝一斤3块钱的水酒解解馋。。

如此不顾个人生活质量,也要对他人进行帮助的行为,自然在生活中没少让李玉兰被人议论。

面对外界的闲言碎语,李玉兰都会自动屏蔽。

哪怕她自己身患多种慢性病都舍不得花钱吃药、住院治疗,依然坚持行善捐赠。

2024年,李玉兰经营了几十年的饭店也关门了。

而与女儿住在一起的李玉兰,每天还会走到饭店门口等候。

她等的是那些需要寻求她帮助的人,或是没钱买车票回家,或是没钱吃饭的老人。

李玉兰不怕饭店倒闭,她担心的是大家不知道去哪里找她帮忙了。

知道母亲还没放弃助人捐款的时候,李玉兰的女儿表示已经习以为常了:

“从小我妈就教育我们,财富得靠自己去创收,他们不会给我留下任何财富。”

30多年来,李玉兰资助了100多名失学儿童,帮助过无数的困难群众与下岗工人。

她默默捐助的行为深深地影响了身边人,很多刚开始不理解她的人,后来也都关注并支持李玉兰的善行。

她从未宣扬自己的善行,却有越来越多的人因为她的爱心而认识了她,李玉兰还因此成了蚌埠当地的名人。

2007年9月,一家大药房得知全国道德模范李玉兰长期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当即决定长期为其提供免费药品。

当大药房的员工上门送药时,李玉兰受宠若惊:

“这可使不得呀,我何德何能接受这份捐助呢。”

“正是因为被您这么多年的捐助行为所感动,又得知您身体不是很好还依然将自己的保命钱都捐出去,我们公司才做此决定的。”

这家大药房说到做到,18年来一直履行承诺为李玉兰无偿提供所需药品。

而当地的百货大楼则每年都会在李玉兰生日当天,为她送上一身她喜欢的新衣裳。

就在大家以为随着年纪越来越大,李玉兰也会慢慢减少捐助行为的时候。

她却表示不会停下慈善的脚步。

“我现在有退休金还有慰问金,大家都这么关心我,我攒着这些钱也没有什么用处,还不如用来帮助别人更有意义。”

2024年9月26日,已经75岁的李玉兰带着提前买来的22个书包,急匆匆坐车前往怀远县陈集镇水利希望小学,看望她资助的孩子们。

听说社区成立了“救急难”互助社,她马上从退休金里拿出1000元捐出去。

“我也是靠着很多好心人的帮助才能走到今天的,所以做好事都是我应该做的。”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应该就是对李玉兰慈善行为最好的描述。

这位“平民慈善家”用自己的行为告诉我们,善行没有大小之分,能够在他人有困难时伸出援手,那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参考资料:

“平民慈善家”好人李玉兰------安徽商报

李玉兰:平民慈善家的温暖之路------人民资讯

标签: 儿童 蚌埠 玉兰 百余名 李玉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