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常能听到身边职场妈妈们的育儿困扰。就说上次家长会上,有位妈妈满脸焦虑地跟我讲,她孩子最近变得特别爱发脾气,一点小事就哭闹不止,她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工作上已经忙得晕头转向,回到家面对这样的孩子,感觉自己都要崩溃了。其实啊,很多职场妈妈都有类似的经历,孩子的情绪问题、习惯培养问题,还有怎么平衡工作和育儿的精力,这些都是让人头疼的事儿。
我自己在读在职硕士学儿童心理学知识的时候,也在想这对带孩子到底有没有用。后来实践下来,发现这知识转化成育儿方法,有三个阶梯。
第一个阶梯,是精准识别孩子情绪信号。我记得我家孩子两岁多的时候,突然变得很叛逆,我说什么他都要反着来。以前乖乖吃饭的他,现在吃饭的时候总是跑来跑去。我当时也挺烦躁的,但学了儿童心理学的阶段性发展理论后,我就知道这是孩子到了2 - 3岁的叛逆期,是正常现象。有了这个认知,我就不会像以前一样对他发脾气,而是耐心地引导他。我会给他两个选择,比如问他是想先吃一口青菜,还是先吃一口米饭,这样既给了他自主感,又能让他好好吃饭。
第二个阶梯,是建立科学沟通机制。正强化原理就特别有用。我有个家长跟我说,她孩子不爱收拾玩具,每次玩完都扔得到处都是。我就建议她用正强化的方法。每次孩子主动收拾玩具,就给他一个小奖励,比如一个小贴纸。慢慢地,孩子养成了收拾玩具的好习惯。因为孩子得到了正面的反馈,就更愿意去做这件事。
第三个阶梯,是促进职场育儿平衡。我把在幼儿园用的儿童观察记录方法,用到了亲子陪伴中。我会在陪伴孩子的时候,观察他的兴趣爱好和行为特点。有一次我发现孩子对拼图特别感兴趣,我就利用周末的时间,和他一起玩拼图游戏。虽然我平时工作很忙,但通过这种有针对性的陪伴,让孩子感受到了我的爱,也让我在有限的时间里,和孩子建立了更亲密的关系。
不过在知识转化的过程中,也有一些常见误区。有些家长学了敏感期理论后,就过度紧张,觉得孩子在某个阶段必须要学会什么。比如孩子到了语言敏感期,就逼着孩子学很多单词。其实每个孩子的发展速度是不一样的,不能一概而论。还有的家长把理论生搬硬套,不考虑孩子的个性特点。就像依恋理论,有些家长觉得每天必须要有15分钟高质量陪伴,但如果孩子当时情绪不好,这15分钟可能就会变得很糟糕。所以在应用理论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场景适配。
那怎么才能实现可持续成长呢?我觉得首先要不断学习,儿童心理学知识在不断更新,我们也要跟上步伐。可以参加一些线上的课程,或者和其他家长交流经验。其次,要多实践。学了知识就要用到实际育儿中,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最后,要保持耐心和信心。育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遇到问题不要着急,相信自己和孩子,总会找到解决办法的。
我相信,只要我们把儿童心理学知识合理转化,就能更好地应对育儿中的各种问题,平衡好职场和育儿的关系,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