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厌学并非简单的“不想上学”,而是可能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的信号。当孩子长期抗拒学习,不仅会错失知识积累的机会,更会在自我认知、情绪状态、社交能力等层面产生负面变化,若未及时疏导,这些心理影响可能持续延伸,干扰成长节奏。
自我认知偏差,陷入否定循环
厌学容易让孩子形成自我否定认知。课堂上跟不上进度、作业难以完成、考试成绩不理想,这些学习中的挫败感会逐渐转化为对自身能力的怀疑,认为自己在学习上毫无天赋,甚至觉得自己比其他同学差。
对自我价值的判断也会逐渐偏离。孩子会将学习成绩与自身价值绑定,认为成绩不好就意味着自己毫无优点。长期下来,自我认同感会持续降低,变得不自信,影响对未来的期待。
情绪状态失衡,负面情绪堆积
厌学孩子的情绪容易处于紧张、焦虑或低落状态。临近上学时会出现烦躁、哭闹、失眠等表现,到校后可能坐立不安、注意力无法集中,放学后也难以从负面情绪中脱离。这些情绪会不断堆积,甚至因对学习的抵触而变得易怒,一点小事就可能引发情绪爆发。
抑郁情绪也可能随之产生。长期的学习压力与自我否定,会让孩子逐渐失去对生活的兴趣,不再愿意参与活动、对身边的人和事缺乏热情,甚至出现食欲下降、精神萎靡等表现。
社交能力弱化,主动退缩孤立
厌学容易让孩子在校园社交中逐渐退缩。因害怕在学习中表现不佳被同学嘲笑,或不愿参与与学习相关的集体活动,孩子会主动减少与同学的互动,慢慢脱离社交圈子。长期下来,会失去锻炼社交能力的机会,导致社交技巧越来越薄弱。
与家人的关系也可能受到影响。孩子可能因厌学被家长批评、指责,进而产生抵触心理,不愿与家长交流学习相关的话题,甚至对家长的关心表现出不耐烦。
行为模式偏差,逃避成为习惯
为了逃避学习,孩子可能会出现一系列偏差行为。比如编造借口请假,谎称身体不舒服不去上学;或在学习时故意拖延、分心,用玩手机、发呆等方式逃避任务。这些行为若未及时纠正,会逐渐成为习惯,当面对其他困难时也不愿主动应对,缺乏责任感与抗压能力。
部分孩子还可能出现更极端的行为。比如偷偷逃课、离家出走,或通过沉迷游戏、短视频等方式转移对学习的负面感受。
儿童厌学背后的心理问题需尽早关注。沈阳六一儿童医院提醒家长,若发现孩子长期抗拒学习,并伴随情绪低落、自我否定、社交退缩等表现,应及时与孩子沟通,了解背后的原因,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疏导。通过针对性的干预,帮助孩子调整心态,重建对学习的信心,避免厌学对心理健康造成长期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