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看到一则新闻:1岁的乐乐(化名)突然出现频繁哭闹、呕吐的症状,去医院检查后,血铅值远超安全标准,确诊为重度铅中毒。医生排查后发现,“凶手”竟然是家里常用的一件东西——爸爸从老家带来的旧陶瓷碗。这个案例让不少家长心惊:原来铅中毒的风险,可能就藏在日常生活的细节里。
我国儿童铅中毒的案例中,超过80%都和“家庭环境中的隐形铅源”有关。很多家长觉得“铅中毒”离自己很远,却不知道这些常见物品,可能正在悄悄伤害孩子。
第一个高危物品,是老旧或劣质的餐具、厨具。就像乐乐家的旧陶瓷碗,很多老物件或低价陶瓷制品,为了追求色彩鲜艳,釉面中会添加铅成分。孩子的餐具如果长期接触酸性食物(比如辅食里的番茄泥、苹果泥),铅就容易析出,随着食物进入体内。还有一些家长喜欢用的“复古锡壶”“彩色搪瓷杯”,也可能存在铅超标的问题。
第二个容易被忽视的铅源,是儿童玩具和学习用品。尤其是街边摊贩售卖的低价塑料玩具、彩色积木,以及一些色彩鲜艳的蜡笔、水彩笔。2023年某市场监管部门的抽检数据显示,部分低价儿童玩具的铅含量超出国家标准5-10倍。孩子天生爱啃咬玩具,一旦铅通过口腔进入体内,对神经系统的伤害是不可逆的。
第三个隐藏风险,是家庭装修和家具。很多老房子的墙面、窗框可能用了含铅油漆,长期居住后,油漆老化脱落形成的粉尘,会飘落在空气中或附着在地面上。孩子身高矮,呼吸的空气更贴近地面,还喜欢在地上爬、用手抓东西吃,很容易吸入或误食铅粉尘。此外,一些低价的人造板材家具、彩色墙纸,也可能释放含铅物质。
第四个容易被忽略的,是家长的工作和生活习惯。如果家长从事装修、汽修、印刷等可能接触铅的工作,下班回家不及时换衣服、洗手,衣服上附着的铅粉尘就会传给孩子。还有些家长喜欢用偏方给孩子“治病”,比如某些含铅的中药膏、“安神”偏方,也可能导致孩子铅中毒。
孩子铅中毒的早期症状很隐蔽,比如哭闹不安、食欲下降、睡眠不好,很容易被家长误以为是“肠胃不舒服”或“闹觉”,等到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发育迟缓等问题时,伤害已经造成。所以,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作为家长,我们可以从这几点做好防护:
1. 给孩子选餐具时,优先选无花纹、内壁白色的陶瓷或不锈钢餐具,避免买色彩鲜艳的劣质产品;
2. 买玩具和文具要认准“3C认证”,避免街边低价产品,同时教育孩子不要啃咬玩具;
3. 老房子装修时,选择无铅油漆,装修后通风至少3个月再让孩子入住;
4. 家长接触过含铅环境后,一定要先换衣服、彻底洗手再抱孩子。
看到这里,可能有家长会问:“家里已经有这些物品了,该怎么办?”其实不用过度恐慌,及时排查并更换风险物品,定期带孩子做体检(尤其是1-3岁的幼儿),就能最大程度降低风险。
你家有没有排查过这些“隐形铅源”?在给孩子选用品时,你有哪些避坑经验?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一起为孩子筑起安全的防护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