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儿童亲子

14个灭火器保险销“下肚”?惊险救援敲响儿童安全警钟

发布时间:2025-09-06 12:35:34  浏览量:3

2025年8月24日,山东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消化科内镜室上演了一场紧张的惊险救援——医护人员成功从一名儿童体内取出10个灭火器保险销(每个长度均超过5厘米)。这场罕见的救援,再次让儿童误服异物的安全隐患成为焦点,也警示着家长与社会:儿童安全防护容不得半点疏忽。

据学校老师和家长诉述,孩子趁无人注意,拔掉学校灭火器上的保险销并吞服,初步估算数量达10余个。事发70小时后,家长心急如焚,带着孩子先后前往淄博、济南多家医院寻求帮助,却均因异物情况复杂未能得到有效救治。走投无路之际,家长联系到山东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消化科,希望能为孩子争取一线生机。

接到求助电话后,医院立即开通“异物救治绿色通道”。当晚20时,患儿及家长抵达消化科,值班医生第一时间接诊。结合腹片初步判断异物仍停留在上消化道;随后,通过精准的急诊腹部超声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大部分异物仍滞留在患儿胃内,尚未进入肠腔,为内镜取出创造了有利条件。

然而,此次救治的难度远超常规:灭火器保险销质地坚硬、形状不规则,部分还带有尖锐边角,若任其随胃肠蠕动进入肠腔,极可能引发消化道损伤、梗阻甚至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届时需通过外科手术干预,不仅会延长孩子的痛苦,还将增加治疗风险。

消化科内镜室医生、护理团队迅速联合麻醉科医生组成紧急救治小组,经团队讨论后一致决定立即行急诊胃镜取出异物,以最大限度降低并发症风险。在科主任魏绪霞带领下,杨露副主任医师团队凭借丰富的内镜操作经验和技术,经过近一小时紧张操作,成功将10个保险销全部取出,患儿暂时脱离生命危险。

不过,异物滞留体内时间较长,术后复查腹片显示,仍有4个保险销已进入小肠。在随后两天的精细化护理中,医护人员每天关注患儿排便情况,最终,剩下的4枚保险销均随粪便完整排出,且患儿未出现腹痛、便血等不适症状,身体状况逐渐恢复稳定。

事实上,这样的儿童误服异物案例并非个例。山东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消化科每年都会接诊数百上千例类似病例,孩子误服的异物种类五花八门,既有硬币、纽扣、玩具零件等常见物品,也有电池、磁力珠、别针、钉子等高危物品。其中,电池具有强腐蚀性,进入体内后可能快速灼伤消化道黏膜;磁力珠若多枚误服,可能在体内相互吸引,导致消化道穿孔甚至肠道坏死;尖锐的别针、钉子则可能直接划伤胃肠壁——这些高危异物一旦误服,若未及时救治,后果不堪设想。

为何儿童容易误服异物?

从儿童生理与认知特点来看,3岁左右的孩子好奇心旺盛,对周围事物充满探索欲,且手部精细动作逐渐发展,能轻松抓取小物件;同时,他们的危险意识尚未建立,无法分辨物品是否可入口,常习惯性地将随手拿到的东西放进嘴里。此外,部分家长或看护人存在看护疏忽,未能及时将小零件、药品、清洁剂等危险物品收纳妥当,也为孩子误服异物埋下隐患。

专家提醒

1.加强看护,提升安全意识:日常照护中,避免让孩子脱离视线,尤其在玩耍、进食时,及时制止孩子将非食物物品放入口中的行为;

2.妥善收纳危险物品:将药品、清洁剂、电池、小零件(如玩具配件、纽扣、别针等)放在孩子够不到的地方,最好使用带锁的柜子收纳,腐蚀性液体或药品尽量不要装到彩色饮料瓶中,从源头减少风险;

3.谨慎选择儿童玩具:购买玩具时,仔细查看适用年龄说明,避免选择带有易脱落小零件、尖锐边角的玩具,玩耍前检查玩具是否有部件松动;

4.提前开展安全教育:通过绘本、动画等孩子易懂的方式,教导他们“不能将不明物品放进嘴里”,帮助建立初步的安全认知。

若不幸发现孩子误服异物,家长务必保持冷静,切勿盲目采取催吐、喂食水或食物等措施——催吐可能导致尖锐异物划伤食道,喂食可能加速异物移动,增加梗阻风险。正确的做法是: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尽可能准确地向医生描述孩子误服的异物种类、数量、时间,以及孩子是否出现呕吐、腹痛、便血等症状,以便医生提前制定救治方案;若异物为电池、磁力珠等高危物品,需尽快送医,切勿拖延。

儿童安全无小事,一个小小的疏忽,就可能给孩子带来难以挽回的伤害。山东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吁,家长、学校、社会需共同发力,关注儿童安全细节,为孩子营造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远离危险,快乐成长。

记者:苏珊 通讯员:韩秀新 编辑:柏凌君 校对:汤琪

标签: 儿童 警钟 保险 灭火器 腹片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