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我妈又端出那盘清蒸鳜鱼,我筷子一伸,她立刻念叨:一斤三十块,再不吃又得涨价。
我愣住,这鱼以前不是贵得只能过年才上桌吗?
三个月前刷短视频,看到清远那排白色集装箱,鱼在里头转圈游,水哗哗循环,24小时恒温。
养殖户说,这样养出来的鳜鱼,四个月就能上市,比老法子快一个月,价格自然掉了一块。
我顺手点开京东,冰鲜鳜鱼片排第三,月销两万,评论区全是“没刺、孩子能吃、蒸八分钟就好”。
原来大家怕鱼刺,比怕贵还狠。
我姑是小学老师,上周开家长会,专门念了研究院的新数据:鳜鱼DHA比鲫鱼高三分之一,一周吃两回,小孩背课文明显快。
底下家长齐刷刷记笔记,第二天菜市场的鳜鱼被抢光。
摊主笑疯,直接涨价两块,说再不买下周还得涨。
我听着直翻白眼,知识就是力量,力量就是钞票。
可也有例外。
我舅痛风十年,看见鱼就躲。
我特地查了报告,鳜鱼汞含量只有0.02,比大米还低,放心吃。
但嘌呤还在,他只好咽口水,啃自己的水煮鸡胸,边啃边骂:科技进步了,怎么不把嘌呤也循环掉。
上周我去朋友新开的私房菜,他端出一盅鳜鱼慕斯,白白软软,配山药泥,入口即化。
价格标158,照样有人打卡。
后厨用的是低温慢煮,62度25分钟,锁住汁水,再煎十秒,表面微脆。
我吃完只想说,鱼还是那条鱼,换套衣服就能坐进米其林,套路比鱼刺多。
回家路上我算了一笔账:集装箱养殖把周期砍两成,运输冷链让北方冬天也能吃到活鱼,电商把中间商砍掉,价格终于被打下来。
以前贵是贵在水面、时间、损耗,现在技术把这三座山一起削平,鳜鱼终于从年节客变成日常菜。
可一旦大家都吃得起,下一波涨价理由已经写好:生态、DHA、儿童益智,总有一款让你掏钱。
我把最后一块鱼肚夹给老妈,说以后别趁便宜囤,冰箱冻过的鱼肉一吃就渣。
她点头,又补一句:那就等下周降价再买。
我瞬间明白,技术能降成本,却降不赢大妈的心理账户。
只要“为孩子补脑”这四个字还在,鳜鱼就永远有涨价的底气。
鱼没变,是人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