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晚报全媒体记者 罗凯 通讯员 曾元香
5岁的小朋友在诊室里动来动去,做一件事坚持不到2分钟;12岁的女孩多数时间都高兴不起来,精力下降、不愿社交,提到上学就非常抵触……
这些看似普通的表现背后,可能隐藏着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信号。
岳阳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与康复医学中心专家介绍,早期识别儿童青少年的心理行为问题,可从两个方面入手。
纵向对比:观察孩子当前行为与既往行为有没有明显差异。比如,孩子原来很活泼开朗,很愿意跟别人交流,但突然变得愁眉苦脸、不愿意交流,活动减少,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横向对比:与同龄的其他孩子相比,行为有没有明显差异。比如,孩子相较于同龄孩子明显表现出好动,上课开小差,写作业拖拖拉拉,难以完成很多功课。
如果这些行为表现持续时间较长(数周甚至数月以上),甚至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成绩、人际关系,说明孩子可能正在受到心理问题的困扰。
走出误区
专家提醒,在使用网络上的心理行为量表进行评估时,务必谨慎。这些量表只能作为初步筛查,反映孩子过去一周左右的状态,不能用作诊断。抑郁情绪、抑郁症状和抑郁症是三个不同层次的概念。
抑郁情绪是每个人正常的情绪波动,通常不会对学习和人际关系产生显著影响。
抑郁症状表现为心情低落、焦虑烦躁、认知消极、睡眠紊乱等,会轻度影响孩子的社交和学业功能。
抑郁症则是一种疾病,上述症状比较严重且持续时间两周以上,显著影响孩子的人际交往和学业表现。
协同防护
守护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需要构建“家—校—医”协同网络,形成全方位的支持系统。
家长要多陪伴孩子,多倾听孩子的想法,鼓励孩子勇于表达,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学校可建立三级心理防护机制,从班级观察、教师联动到专业干预三个方面着力。
医院要持续加强精神专科的精神心理科建设,提供心理援助热线等服务,由专业人员在线上提供陪伴和支持,及时缓解紧张情绪。
科学干预
家长要预防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需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多陪伴、多倾听。
学校应把促进身心健康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前提,贯穿于学校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
当发现孩子有心理问题时,可通过专业人员指导家长、老师进行心理辅导,很多孩子可以调整过来。如果已经达到了疾病阶段,应尽早得到医生的正确评估,开展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