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幼儿园老师跟我反馈了一个情况。有个小朋友,平时特别乖,但只要和小伙伴闹矛盾,就会说“都怪我,是我不好”。还有一次看了动画片后,就跟大家说“让我来保护大家”。老师觉得孩子这些话有点奇怪,就跟我提了提。这让我想起咨询档案里,好多6 - 8岁的孩子也经常有类似“牺牲”自己的表达。这些看似平常的话语背后,其实隐藏着孩子复杂的心理机制,下面我就来和大家详细聊聊。
从心理机制上看,孩子这样的表达有几个不同的原因。首先是心理防御机制在起作用。孩子在和父母相处时,为了缓解亲子冲突,会主动说“我不好”。我遇到过一个小男孩,只要父母一吵架,他就赶紧跑过去说“是我不乖,你们别吵了”。其实啊,孩子是想通过承担责任,平息父母的怒火,在他心里,只要自己承认错了,父母就能和好,他就能有个安稳的家,这是他获得安全感的一种方式。
孩子的认知发展也对这种“牺牲”表达有影响。按照皮亚杰的理论,2 - 7岁孩子处于前运算阶段,有泛灵论和象征思维特征。这个阶段的孩子对死亡认知模糊,会把“消失”等同于“牺牲”。有个小女孩,心爱的小玩偶找不到了,她就哭着说“小玩偶牺牲了”。在她的认知里,小玩偶不见了就是永远消失了,就像她理解的“牺牲”一样。
除了心理防御和认知发展,模仿学习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现在的影视作品里有很多英雄主义表达,孩子会模仿。有个小男孩看了动画片后,整天跟小伙伴说“让我来保护大家”,就是想通过模仿英雄来获取关注,觉得这样自己也能像英雄一样厉害。
孩子的这些“牺牲”表达,和家庭互动也有很大关系。我设计了一个家庭互动自查清单,有5个预警信号可以帮助家长发现问题。一是孩子说话时,家长总是打断,不认真听;二是家长情绪容易激动,经常发脾气;三是孩子犯错时,家长只批评,不引导;四是家长很少和孩子一起看动画片,也不交流里面的内容;五是孩子表达想法时,家长总是否定。如果在家庭互动中出现这些情况,可能就会影响孩子的表达和心理发展。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我也有不同的沟通话术。对于低龄孩子,比如2 - 4岁,当孩子说“我不好”时,家长可以抱抱孩子,说“宝贝,不是你的错,爸爸妈妈有时候也会有矛盾,但这和你没关系”。要是孩子模仿英雄说“我来保护大家”,家长可以说“你有保护大家的心很棒,但也要保护好自己哦”。
对于4 - 7岁的孩子,当孩子把“消失”说成“牺牲”时,家长可以耐心解释“小玩偶只是暂时找不到了,说不定一会儿就出现了,这不是牺牲”。孩子说“让我来保护大家”,家长可以鼓励“你很勇敢,但保护大家是需要很多能力的,咱们一起慢慢学”。
对于7 - 10岁的孩子,当孩子因为亲子冲突说“我不好”时,家长要认真和孩子沟通“宝贝,每个人都会有情绪,爸爸妈妈吵架不是你的错,咱们一起想想怎么解决问题”。孩子模仿英雄表达时,家长可以和孩子探讨“英雄很伟大,但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用很多小行动去帮助别人,你觉得呢”。
家长们还可以用一些方法来更好地了解孩子。我有个“家长自查三步法”,可以帮助家长分析孩子的情况。第一步是记录孩子说这些“牺牲”话语的频次,看看孩子是不是经常这样说;第二步是分析语境,想想孩子在什么情况下会说这些话;第三步是观察后续行为,看看孩子说完这些话后有什么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