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好多年前就已经觉察到,我从早年以来,曾经把大量错误的意见当成真的加以接受。从那时起,我就已经断定,要想在科学上建立一些牢靠的、永久的东西作为我的信念,我就必须在我的一生中有一次严肃地把我从前接受到心中的一切意见一齐去掉,重新开始从根本做起。
—— 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
从干预和儿童发展的关系来看,有几个不用证明就成立的结论,先帮大家理清:
如果孩子发展得很顺利,就不需要额外干预。干预只在“发展不顺利” 时才可能需要,核心目的就是让原本不顺畅的成长变顺畅 —— 要是做不到这点,干预就没意义了。
发展规律有个特点:顺着它来,孩子成长就顺;违背它,成长就会受阻。简单说,能让孩子发展更顺的事,一定是符合规律的事。
干预的核心目标就是“让发展变顺畅”,所以整个干预过程必须顺着发展规律来。当干预既符合规律,又真的帮孩子把不顺畅的成长调顺了,这才是 “好的干预”—— 而且所有好的干预,本质上都是相似的。
这篇文章(以及下一篇)的核心,就是帮大家梳理儿童发展的“通用规律”,再提炼出必须遵守的 “干预原则”,让 “干预顺着规律走” 这件事变简单,帮大家做对干预。
先明确一个关键概念:最基本发展规律。
它不是某一个领域的专属规律(比如只管语言发展,不管运动发展),而是所有成长领域都通用的—— 不管是学说话、练动作,还是培养认知、社交、情绪管理能力,都得遵守它。那些只针对某一个领域的规律,这里就不展开了。
最基本发展规律1:
儿童自主性 —— 孩子是自己成长的 “主动参与者”
这条规律是所有规律里最基础、也最关键的,我们详细说;后面两条规律会精简一些,留到下一篇展开。
所谓“儿童自主性”,简单说就是:孩子不是被动接受成长的 “小木偶”,而是自己发展的 “主人”—— 他们会主动做选择、主动理解世界,甚至主动影响身边的人,这些行为都会推动自己成长。
具体能从三个方面看(如果理论难理解,后面举例中会为大家结合实际说明):
孩子会通过“自主选择” 影响成长
从胎儿时期到青少年阶段,孩子的主动选择一直很重要。这些选择主要分三类,而且每一个选择,都会让孩子走向不同的成长路径:
选择看:主动挑重点关注。
不是环境里有什么,孩子就看什么、听什么,他们会“挑着来”。比如婴儿会更关注会动的东西,而不是静止的;会更留意妈妈的脸,而不是陌生的物品 —— 这就是 “选择性注意”,是他们主动筛选信息的方式。
选择做:主动定活动内容和形式
哪怕是小宝宝,也会选“接下来玩什么、怎么玩”。比如有的幼儿就喜欢拉着家长说 “这是汽车”“那是小狗”,没别的原因,就是自己想做;有的孩子在婴儿床里没人听,也会自己练习说话 —— 外人硬安排的 “填鸭式活动”,往往达不到效果,因为没顺应孩子的选择。
选择伴:主动挑互动的人
孩子对“和谁玩” 有自己的偏好,而且不同年龄段偏好不一样。比如有的小朋友就喜欢和同龄的小伙伴玩,有的在某个阶段会更倾向于和同性别的孩子互动 —— 这些选择会直接影响他们社交能力的发展。
举几个常见的例子大家就懂了:胎儿在妈妈肚子里,会主动做呼吸动作练肺部,会吞咽羊水为出生后的消化做准备;婴儿五六个月时,会自己学着用肚子爬,不再等大人把东西递到面前;一岁多开始走路后,会主动去探索新地方—— 这些都是孩子主动选择、推动自己成长的表现。
孩子会通过“自主解读” 理解世界,进而影响成长
孩子做了选择后,在推进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信息—— 比如玩玩具时遇到的问题、和大人互动时的对话。这时候他们不会 “糊里糊涂”,而是会主动琢磨:哪些信息有用?这些信息之间有什么关系?接下来该怎么做?这个 “琢磨” 的过程,就是 “自主解读”。
而且从很小的时候,孩子就会这么做了:
有研究找了3-4 个月的宝宝,给他们看很多猫的照片。看久了之后,宝宝看新猫图的时间会变短 —— 因为他们 “看腻了”,知道 “这些都是一类东西”(这叫 “习惯化”);但如果换成狗、狮子的照片,宝宝又会多看一会儿 —— 因为他们发现 “这和之前的不一样”(这叫 “去习惯化”)。要是没有主动解读,宝宝不可能有这样的反应。
更重要的是,解读之后孩子还会“自己调整”:
比如搭磁力片总搭不好,有的孩子会先哭一会儿,然后接着试;有的会换个搭法—— 这个 “调整” 的过程(自我调节),不管成功还是失败,都会积累下来,影响后面的成长。
就像四个月的宝宝本杰明,坐在厨房看父母洗碗时,会主动观察:“人会动,碗要被人拿才会动,水槽不会动”“爸妈说话会出声,碗放桌上也会出声”;后来杯子掉了、大人吵架,他被吓哭,之后又在安慰中平静下来 —— 这整个过程,都是他在主动解读环境、调节自己情绪的表现,也是他认识世界、成长的过程。
孩子会主动“影响身边的人”,反过来帮自己成长
孩子不是只会“被大人影响”,他们也会主动影响身边的人 —— 而且这些影响又会反过来推动自己成长。
他们影响别人的“工具” 分两类:
一类是自己不太能控制的,比如天生的长相、气质(有的天生温和,有的天生易哭闹)、家庭经济条件;另一类是能控制的,比如自己选玩什么、怎么理解一件事—— 这些选择会让孩子有不同的情绪和行为,进而影响身边人的反应。
比如:婴儿的笑脸、哭声会让家长主动去照顾他、哄他;性格温和的宝宝,更容易得到家长的积极回应;而合作、友好的孩子,会更受小伙伴欢迎—— 这些 “被孩子影响后的反应”,又会让孩子更愿意表达、更愿意社交,进一步推动成长。反过来,如果孩子总被嘲笑,可能会变得不自信,影响和别人的互动,这也会间接影响他的社交能力发展。
上面就是关于规律1的主要内容。
下面列出一些可能出现的“违背规律1” 的做法,提醒家长尽量避开!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干预没效果”,甚至伤害了孩子,其实是因为没顺应上面的规律。下面这些典型做法,大家可以对照自查:
下篇预告
看完孩子“自主成长” 的规律,你可能会问:孩子的主动选择、主动解读,会不会受天生条件(比如天生的体质、智力)和后天环境(比如家长的养育方式)影响?
当然会!
下一篇我们就来拆解“先天力量” 和 “后天力量” 这两大规律,同时告诉你哪些做法是在 “违背规律”(比如硬逼内向孩子打招呼),最后提炼出所有人都要遵守的 “科学干预原则”—— 帮你避开成长的 “坑”,做对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