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儿童亲子

微课的前世今生

发布时间:2025-10-20 22:33:17  浏览量:5

1.1 微课的基本理念

微课是视频化地表达、讲解、传授知识的一种新方式。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数码影像技术的特点,以数字形式(0和1)来记录信号的影像。在计算机中对数字视频进行加工和处理,通过完成微课视频教学设计、拍摄制作、展示互动、即时沟通、教学分析等工作从而实现更有效的在线教与学的目标。

微格教学:就是将综合的教学能力分解为若干个小的单技能,针对小的单技能进行单独训练的一种教学方式。

微课看似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应运而生的新事物,其实其教学理念自古以来就有了,从中国古代的格物致知理念到美国历史上的微格教学,都体现出对事物进行分解、分析、理解之后,还要从整体上考虑的思想。分而治之的理念自古有之,微课是将这种理念通过网络新媒体以及计算机数码影像技术体现出来的新的教学方式,是开放教育的新契机。

1.2 微课的定义

微课,即微型在线开放课程,是以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点为内容而制作的流媒体教学视频。

微课被看作当前媒体界出现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美国的高级教学设计是David Penrose(戴维彭罗斯)认为微课是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在短时间内进行的实际教学内容。

微课是针对每个知识点或某个教学环节的教学视频,是一种小而精的教学资源。

随着人们对微课的认识和其应用的不断广泛深入,其内涵也在不断发展和丰富。其主要观点还有如下几种:

(1)“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的、完整的教学活动。

(2)“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

(3)“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

(4)“微课”是微课程系统中的要素之一,是以微型教学视频的形式帮助学习者完成“任务单”给出的任务的配套学习资源。

(5)“微课”是指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达到最佳效果为目标,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视频、动画等形式记录或展示教师围绕某个(某些)知识点(技能点)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

(6)“微课”在移动端是用视频、动画、场景、图文的简短形式,承载有用的新内容,可以是传播一点儿知识,可以是传授一项技能,可以是介绍一种新产品,也可以是解决一个问题。

共同特点:微课体现了教师针对特定教学任务,充分、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数字资源和信息化教学环境进行教学设计和实际教学,并将教学的过程制作成为学习资源的能力。

微课的特点:

(1)时间短:微课视频一般为5~8分钟,宜在10分钟以内,符合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有效时间。

(2)内容精:微课的内容一般为一个知识点,主题突出,内容聚焦。

(3)视频载体:以视频为载体,集合各种多媒体素材,充分表达教学情境。

(4)容量小:学习方式灵活便捷,10分钟以内的视频经过压处理一般只有几十兆,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随时随地观看学习。

微课和传统课程(系统性.结构性)相比,更注重针对性和简洁性,针对一点知识、一项技能、一个问题聚焦准确,讲解到位,能够帮助学习者从“不知”到“知”,进而从“知”到“行”。

微课是用来学习的,它是以自主学习为主要形式,以视频为主要载体,以获得最佳效果为目标,以影像化教学设计为途径,以简短完整为基本要求,以相对独立的知识内容为对象,以移动和泛在学习为主要方式。

微课的三大核心特征是:可自主学习,能移动学习,简短有效。

微课体现的是以学习者认知学习和知识建构为主线的全新的教学设计和资源建设,是自主学习、混合学习、翻转课堂等教学理念的实际应用。微课也可理解为:可在泛在学习环境下,开展短时有效的自主学习的微学习资源。

微课的三大核心环节: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包装展现。

微课不是简单的教学资源形式的更替,而是传统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的创新。所以教学设计是核心,教学过程是基础,包装展现是保障。微课是资源,但更重要的是对教学内容的选取与设计,以及如何通过教学解释原理传递知识;微课需要技术支撑与包装展现,但技术因素应该服务于教学内容。

微课的三大核心表现:微言大义,简而不陋,知行合一。

微课虽然短小,比不上一般课程宏大丰富,但是它意义非凡,效果明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微课的知识内涵和教学效果非常巨大,有时一个短小的微课比平时的几节课都有用。微课采用小步子原则,一个微课讲解一两个知识点,看似很慢,但稳步推进,实际效果并不慢。微课有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的作用,通过不断的微知识、微学习,从而获得大道理、大智慧。

此外,由于微课的录制最大限度地利用了信息技术,与当前学习内容相关的、需要学习者注意的各类信息,例如录像片段、动画片段、音频等,都可以在视频上展示出来,这就最大限度地契合了学习者的选择性注意,使学习者将注意力集中于需要学习的内容上。

微课有许多类型,比如讲授类、问答类、启发类、讨论类、演示类、实验类、练习类、表演类、自主学习类、合作学习类、探究学习类等。目前大多的微课还是以讲授类为主,以教师或主持人讲解为主要形式,主持人可以出境,也可以采用画外音。其次是实验类。

按内容分,可分为理论原理类、技术技能类等;按教学环节分,可以分为新课类、复习类、实验类、活动类等;按微课制作的技术分,可以分为拍摄类、录屏类、动画类、录播类等;按学习环境分,可以分为教室类、实验室类、现场类、室外类等;按人物出现情况分,可以分为旁白类、主讲类、多人讨论类等;按微课的风格分,可以分为叙事类、活泼类、悬疑类等;按学习的模式分,可分为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按授课形式分,可分为讲授、表演、游戏等;按照实际应用划分,可以分为任务型、问题型、技巧型、产品型、工具型等。

微课的制作方法很多,根据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开展的微课大赛和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办的“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提供的一些方法来看,通常有摄像机拍摄、数码相机拍摄、手机拍摄、录屏软件录制、可汗学院模式、用iPad录制、录播教室录制、摄像设备拍摄后编辑、运用Flash等专用软件制作等方法。

微课的应用:传统教学中的应用、慕课(MOOC[1])中的应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混合学习中的应用、适用泛在学习[2]。

综合微课的特点以及目前对微课的各种定义,我们可以对微课及其组成表述如下:微课是综合了影像、动画、音频、图片、文本、幻灯片等不同媒体的用于教学的视频,它围绕教学内容中某一个知识点,时间长度控制在10分钟左右,可以通过在线播放和移动互联等方式,提供给学习者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学习。

特别要强调的是,微课不是浓缩、节选。微课是精准的定位、精练的内容、精彩的呈现,是精致的课程。微课是在短时间内实现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的完整过程。

1.3 微课的形式

顺应时代发展产生的微课教学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基于视听语言的可视化教学。数码影像技术使得微课的形式直观,真实呈现,直观达意。

可视化元素

微课视听语言,是将教学内容通过使用数码影像和声音元素进行综合表现,形成视觉、听觉感官上的一种新的语言方式,是数码影像和声音结合的语言,可以更形象直观地表现教学主题、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

微课可视化的基本单位是画面。构成画面的主要元素有:构图、色彩、声音;画面内容呈现有多种方式,包括文字、图片、表格、图表、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

1.文字

文字涉及字体、格式、大小、颜色等,文字可以准确、有效地传播教学内容,因此在微课中主要用于基本概念、定义、原理的阐述。

2.图片

图片可以生动、直观地表现教学内容,因此在微课中往往用于直观形象的概念、事实性内容的形象概括、过程描述等,图片可以用图像处理软件制作,也可以通过扫描仪、数码相机等输入设备获得。

3.声音

声音包括音乐、语音和各种音响效果。微课中的声音主要用作语言解说、背景音乐和音效,发音标准的解说和动听的音乐有利于学习者集中注意力,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4.动画

动画是借助计算机生成的一系列连续的画面,可以表现事物运动、变化的完整过程。相于图片来说,动画可以让人感觉到时间、位置、方向等要素,更有利于学习者把握本质规律。好的动画生动、有趣,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微课中的动画一般用来模拟事物的变化过程,展示活动的流程、操作和演练,以及说明科学原理等。

5.视频

视频是真实的情境或过程的真实记录,信息量比较大,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适宜呈现一些比较复杂的教学内容。微课中采用的视频不宜太长,要清晰、流畅。

6.构图

构图是将图形、色彩、文字等形象视觉元素,按照点、线、面的构成方式,在画面中进行组合排列,表明其含义和相互关系。

7.色彩

色彩是视觉器官接受的重要形式因素。五彩缤纷的世界中所有的颜色都是红、黄、蓝[3]三种颜色按比例配合而产生的。因此,红、黄、蓝被称为三原色。色彩能引起人的各种心理效应,色彩的感受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色彩搭配和谐的画面,赏心悦目,易于学习者接受。

[1] “M”代表Massive(大规模),“O”代表Open(开放),“O”代表Online(在线),“C”代表Course(课程)。

[2] 泛在学习是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无处不在和随时可及,允许学习者在任何时间、地点通过任何设备获取信息和支持。

[3]颜料三原色——红黄蓝;色光三原色——红绿蓝。

标签: 动画 微课 教学设计 泛在学习 数码影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