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儿童亲子

少和孩子生气吧,看完你就知道原因了(深度好文,别后悔太晚才看到)

发布时间:2025-10-22 03:55:00  浏览量:2

相信很多妈妈都有这样的经历:

眼瞅着要迟到了,孩子还磨磨蹭蹭不出门,火就不打一处来;

看孩子写作业两小时,本子上只有两个字,就心跳加速血压飙升;

越不让他碰的东西,他偏要动,和你对着干,顶嘴抬扛,让你怒火中烧。

这时候你开始生气发火,吼孩子,发泄你的情绪、企图让他们长记性、变成顺从的乖孩子。

杨绛先生说:

“少跟孩子生气吧,

孩子听话时,你爱他入骨,

孩子调皮时,你又拼命吼他,

你崩溃后自愈,自愈后又后悔,

却忘了他还只是个孩子。”

父母们,真的要少和孩子生气,当你看完下面的原因,你就更知道了。

01

孩子 “不听话”,是脑子还没长好

刷到一个热门问题:“为什么孩子明明知道错了,还偏要做?”

高赞回答来自一位儿童神经科医生:

“不是孩子故意叛逆,不听话,是他们的前额叶皮层还没长好,而这块负责自控力、判断力、情绪调控的大脑区域,要到 25 岁才会完全发育成熟。”

也就是说,孩子 “不听话”“冲动犯错” 很多时候并非故意为之,而是生理发育的局限性使然。

孩子打翻饭碗,可能是手部协调力没跟上;

做事拖拉磨蹭,可能是时间概念还没建立;

注意力不集中,可能是自控力弱。

此时父母对他们发火,只会对大脑的发育造成负面影响,让孩子害怕恐惧,压力过大而导致大脑情绪调节功能受损,影响记忆力和专注力。

02

亲子缘分比你想的更短

前几天,一个朋友还和我感慨,说发现女儿开始不粘她了,有点伤感,她说:

“女儿 3 岁时,走两步就要我抱;7 岁上小学,第一天背着书包扭头就跑,没回头看我一眼;

如今13 岁了,生日也要去和同学一起过。不敢想象,等她18岁离家,上大学,还能和我一起待多久。”

确实,孩子真正属于我们的时间,短得可怜。

如今,我看着11岁的女儿和上过7岁生日的弟弟,也经常感叹时间过得太快了。

龙应台在《目送》中说: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有位网友给父母们算了一笔时间账:

孩子0-6岁,你是他的全部;

7-12岁,你是他的晚上;

13-18岁,你是他的周末;

19-23岁,你是他的寒暑假;

23岁以后,你只是他的春节...

这么一看,其实孩子能依赖我们、和我们亲密相处的日子,也就那几年,所以,别让发火生气破坏亲子关系,变成日后想起就后悔的遗憾。

03

发火解决不了问题,还会留有 “后遗症”

经常被父母吼叫、指责的孩子,容易形成 “焦虑型依恋”,他们会觉得 “我不够好,所以爸爸妈妈才生气”,长大后要么极度自卑,要么学会用 “发火” 处理问题,复制父母的行为。

我见过一个 9 岁的男孩,因为同桌碰掉他的橡皮,就吼着推了对方一把。

老师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低着头说:

“我爸爸就是这样,我做错事,他就会吼我、推我。”

你看,父母的情绪和行为就是孩子的 “教科书”。

父母每发一次火,孩子就可能把 “用愤怒解决问题” 刻进骨子里。

更残酷的是:

发火根本解决不了问题,还会让问题更严重。

你越吼,孩子越怕;越怕,越做不好;越做不好,你越吼...这个死循环里,没有赢家。

李玫瑾曾说:

“孩子的行为问题,从来不是靠‘吼’能解决的。”

父母心平气和的和孩子沟通,孩子愿意听你说,才有可能更快更好的解决问题。

04

父母如何做到少和孩子生气?

有的父母会说,我也知道不能生气,但有时候看孩子那个样子,真得是忍不住。

这里推荐给大家4个方法,亲测有效,想发火的时候不妨试试。

1. 学会 “暂停法”:发火前先停5分钟

这个方法我常用,就是每当我感觉自己要发火时,我会对孩子说:

“妈妈现在有点生气,需要冷静一下,5分钟后再聊。”

然后我去做点别的事,通常不到3分钟,我就会调整好冷静下来。

神经科学研究发现:

人在愤怒时,大脑会进入 “战斗模式”,此时理智会下线。

而暂停离开现场,能让大脑前额叶皮层重新 “上线”,帮你找回理智。

别觉得 “暂停” 是妥协,这其实是对孩子和自己的保护。

2. 试试 “换位思考”:把孩子当 小时候的自己

有时候发火,是我们以成人的角度要求孩子,却忘了他们还是个孩子。

弄脏衣服,会写错字,打翻碗筷,这都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

当你觉得孩子啥也不是,或者不可理喻时,不妨想想:

如果你小时候犯了同样的错,有同样的行为,你希望父母怎么对自己?

多换位思考,多一点共情,少一点指责,降低对孩子的期待,孩子才会愿意跟你敞开心扉,接受你的教育。

3. 识别情绪:找到发火的根源

一位爸爸曾分享说,他坚持写了 3 个月的情绪日记,发现自己 80% 的发火,都集中在 “工作不顺心” 的日子。

比如某天被领导批评,回家看到孩子没写作业,就忍不住吼了他。

这就是心理学上说的“踢猫效应”,坏情绪会传染,最后受伤的是孩子。

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发火,不是孩子的问题,是我们自己的压力、焦虑没处发泄。

识别情绪,记录情绪日记,能帮你看清 “火” 的来源,避免把孩子当成 “情绪垃圾桶”。

4. 接受 “不完美”:不做 100 分妈妈

有次我因为顺顺早上起床晚了,还磨蹭不穿衣服,忍不住吼了他。

事后我特别后悔,晚上抱着他跟他道歉:

“妈妈早上不该凶你,妈妈错了。”

他抱着我的脖子说:“妈妈没关系,我知道你爱我,下次我动作快点,不让你生气。”

其实,没有完美的父母,偶尔发火不可怕,可怕的是发火后不与孩子沟通,不去表达自己的感受,让孩子觉得 “妈妈不爱我了”。

心理学家萨提亚说:

“真正的教育,不是做一个永远不犯错的父母,而是做一个愿意跟孩子一起成长的父母。”

05

写在最后

教育的本质,是关系。关系好了,教育才会发生。

少和孩子生气吧,因为他羽翼未丰,需要你的耐心守护;

少和孩子生气吧,因为他终将长大,离你远去;

少和孩子生气吧,因为他的童年里,最需要的是你温柔理智的模样。

这世上最珍贵的,不是孩子有多 “听话”,而是你们之间拥有深厚的情感连接和良好的亲子关系,他们能在你的爱和耐心里,长成了自信、开朗的模样。

以上,分享给所有在育儿路上跌跌撞撞的父母,共勉。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大家好,我是有游有谋育儿的作者和顺妈,985儿童心理学硕士,家有小学生姐姐和和+弟弟顺顺,孩子教育、自我成长两手抓的学习型妈妈。分享“亲子游”“育儿谋”,专注于亲子育儿、儿童心理健康、家庭教育等领域。欢迎关注我,育儿路上我们一起前行。

标签: 育儿 萨提亚 亲子育儿 自控力 皮层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