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的法治星河中
总有一束束微光温暖而坚定
——是执法者在街巷巡查时的敏锐担当
是司法者在案头卷宗里的温情考量
是每一位法治从业者
于细微处的初心坚守
不在聚光灯下,不是高光时刻
他们只是在平凡的日常中
坚定的选择了给予
一次临危不乱的援手
一场跨越时光的守护
一句穿透阴霾的暖心话语……
一束法治的温暖与明亮
微光如炬
是“法治为民”的生动注脚
是首都法治人对这座城市的温柔承诺
当善意辉映,汇炬成阳
便是法治北京的光芒与力量
是前行之路的守护与保障
即日起,“法治北京”联合北京青年报推出“法治微光·京心守护”专栏,为您讲述北京法治领域的暖心故事——那些藏在职责背后的热忱,那些融于细节之中的初心,让法治不仅是高悬的准则,更是满怀的安全感与幸福感。
让我们一起,在微光中闪耀法治的灿烂,在坚守中汇聚初心的力量。
本期推出:
王敬敬
微光如炬 法治为民
王敬敬,中共党员,现任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第七检察部一级检察官。十一年深耕未成年人检察业务,曾办理全国首例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案等涉未成年人案件600余件,入选最高检、教育部“法治进校园”全国巡讲团,累计开展法治教育活动300余场次,参与编写出版《未成年人保护法律全书》,多次荣获国家级、省级荣誉。
在一起伤害案件中,一位患有精神障碍的妈妈因伤害7岁的小女儿被强制医疗。因父亲年纪大且身体不好,9岁的大女儿目睹了案发现场并及时拨打了120,在案发后更多承担起照顾妹妹的责任。为了这对小姐妹的健康成长,北京海淀检察院联合司法社工开启了一场司法救助。
“你们管吗?” “管啊!”
2024年5月,北京海淀检察院负责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的检察官王敬敬接到刑检部门同事打来的电话:“一个患有精神障碍的妈妈想在自杀前‘带走’自己7岁的小女儿未遂,被强制医疗了。孩子父亲年纪大了且身患多种疾病,生活非常困难。”同事略带迟疑地问,“你们管吗?”
从事未成年人检察工作11年的王敬敬不时会被这样问,她的回答依旧是:“管啊!”她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他们关注的未成年人除了涉案犯罪的未成年人和被侵害的未成年人,也包括在履职中发现的可能面临危险、需要保护的未成年人。请示之后,她立刻对案件中的7岁小女孩小玉(化名)启动未成年人被害人救助机制,并委托司法社工跟进调查和评估小玉的家庭情况,包括经济情况及监护情况等。
通过翻阅案件报告和调查,王敬敬了解到,小玉的妈妈案发前并未因精神疾病就医,而小玉的父亲年过六旬,身体状况不佳,无固定工作和稳定收入。夫妻二人育有两个女儿,案发前,小玉的妈妈要照顾生病的丈夫和两个年幼的孩子,压力比较大。
在2023年的某天,时年7岁的小玉被妈妈用刀割伤。听到小玉的喊叫,时年9岁的姐姐小舒(化名)跑来目睹了案发现场,并拨打了120电话求救。
经鉴定,小玉的妈妈被确诊精神分裂症,其对小玉的伤害构成轻伤一级。因案发时处于发病期,最终被强制医疗。父亲由于身体问题无力照顾两个女儿,小舒则更多承担起了照顾妹妹的责任。
对困境女童开展司法救助 申请小额爱心救助款
2024年6月初,在检察院,王敬敬第一次见到了小玉、小舒及她们的父亲。
在交谈中,王敬敬发现小舒很聪明,有着超越同龄人的成熟,成绩也不错,但为了方便父亲接送和照顾,她从四年级降到与妹妹同级的二年级,还把自己的衣服、鞋子给妹妹。“在谈到妈妈时,她嘴上总是埋怨、抵触,直到她说了一句‘为什么妈妈那么偏心,连自杀想要带走的都只有妹妹’。我们发现,或许她心里的伤疤比看得见的更深。”
王敬敬还了解到,小玉和小舒的父亲每月吃药就得花费一千多元。因母亲不在身边,父亲无力照顾她们,家里经济条件也不好,小玉、小舒经常到附近一家餐馆用免费的米饭和咸菜填饱肚子,两个孩子的生活陷入了困境。需要救助和保护的,不只是案件中的小玉。
经评估,王敬敬两次为小玉和小舒申请了小额爱心救助款,共计8000元。此外,还联动救助部门为小玉申请了司法救助金,并带着介绍信到相关部门协助她们的父亲申请福利性津贴。
学烹饪、开自护教育课 设计针对性救助内容
王敬敬深知,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需要做的,不只是经济上的救助,更关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两个孩子瘦小单薄的身躯套着肥大破旧的T恤让她印象深刻,此后的几天,她便发动身边的同事和朋友捐赠适合的女童衣物,并得到了积极响应。
为了两个孩子的健康成长,王敬敬和社工专门给她们设计了特别的救助内容——“一人食”,每周末让她们在社工站学习简单的烹饪。“‘一人食’有条规则是自己吃多少做多少,但每次两姐妹做的饭都是一个成年男性也吃不完的量。”来自超越青少年社工事务所的司法社工于晓涵介绍,“这是因为口欲期没有得到满足,简单地说就是‘饿怕了’。但只要她们珍惜粮食、不浪费,多做一些也是可以的,吃不完的会让她们带回家再吃一顿或者分给她们的爸爸吃。”
在这里,小玉和小舒逐渐学会了择菜、洗菜、切菜、辨别食物的生熟,还学会了一些主食、青菜和简单肉菜的做法。
除了“一人食”,王敬敬还和社工给两姐妹特别设置了“做自己的守护天使”自护教育课,教会她们在没有妈妈陪伴的情况下,如何面对青春期的迷茫和变化,如何避免风险发生,让她们更加懂得和珍视生命的可贵。
两个孩子逐渐走出案件影响 心理状态更稳定也更会照顾自己了
渐渐地,小玉和小舒喜欢上了社工站。在大家的关爱和陪伴下,她们也逐渐走出了案件的影响。如今,已经分别9岁和11岁的她们正在上四年级。放寒暑假和小长假时,她们还会来到社工站参加课程或活动。
王敬敬告诉北青报记者,有些被救助的未成年人其实在涉及的案件进入司法程序后会产生心理压力,为避免检察官这一身份给她们带来压力,平时对于小玉和小舒的帮扶和关注,会更多地依靠社工。
善意辉映 汇炬成阳
王敬敬坦言,在开展救助的过程中,其实所有的角色都替代不了妈妈,在未成年人的成长过程中,监护人和家庭教育至关重要。“小玉、小舒目前由父亲监护。如果孩子有需求,我们也可以对接免费的心理辅导资源。她们的父亲有需要,我们也可以联动妇联部门对其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希望小玉、小舒能够慢慢回归正常生活,平安健康地长大。”
来源:法治北京